郭工你好:
咱们纬地软件可以计算互通立交匝道的坐标吗?怎么样成逐桩坐标
你好!
无论是公路主线还是互通立交或城市道路项目,使用“输出逐桩坐标表”的功能都可以得到逐桩坐标的。逐桩坐标的桩号数据来源:既可以采用纵断地面线的桩号数据,也可以采用桩号文件的数据,还可以指定桩号间距输出逐桩坐标。
你好:
请问昨天说发给我的纬地道路最新安装包,晚上打开邮箱还没收到,是不是网络原因没发送成功哦,忘核实下,麻烦了。谢谢!祝工作顺利!
你好!
纬地道路系统v6.04版本今天已经正式发布,在“最新更动”页面同时发布了v6.04版本主要升级内容的说明。该版本为纬地软件最新发布的稳定版本,其中新增和优化完善功能近七十项,请你登陆本网站在“下载升级”页面自行下载你需要的版本升级安装即可。
请问昨天说发给我的软件怎么还没发到我邮箱 麻烦查看一下
你好!
通过核实昨天确实给你发送了邮件,可能是网络原因导致你没有收到邮件,已经安排重新给你发送了邮件,请注意查收。
我在用挡墙软件生成圬工数量表的时候总是出现致命错误,但是我什么数据都没有改动,以前用的都是好的,今天再用就出现问题了,这个怎么解决?
你好!
该问题估计是圬工数量表调用错误引起的,由于圬工数量表模板是dwg格式的图形模板,如果当前使用的绘图平台不能打开该数量表模板,则会导致出错。请检查你所采用标准挡墙的数量表模板是否可以正常打开。
请问如果行车道比硬路肩高在横断面设计中能设置吗?如何设置?
你好!
请你留言时最好留下单位名称等信息,便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交流。行车道和硬路肩一般都是平齐设置的,如果行车道高于硬路肩,那么路肩也就失去它该有的作用了。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是可以实现的,你可以采用附加板块来替代硬路肩进行设计就可以了。
请问道路6.0专业版 曲线表消隐 此功能为何不能实现5.88中的效果
你好!
我们又针对纬地道路6.0版本该功能进行了测试,并没有问题。估计是你使用的最早期的6.0版本存在问题,已经给你发送了最新版的纬地6.0安装程序,重新安装新的程序就没有问题了。
另外,纬地软件以后可能不在更新该功能,因为最新的一些行业规范认为,设计图纸不应遮盖原地形图中的信息和标准内容。
打开纬地挡墙,提示系统时间不对,怎么解决?
你好!
今天安排技术工程师和你联系核实具体问题,但是你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估计是你的挡墙系统需要升级,已经将新的安装程序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注意查收。
在回复中看到:
纬地系统6.0新版本的横断面设计绘图中,对路中线、路肩和人行道的高程标注进行了分图层设置,如果不需要某个标注只需要将对应图层关闭即可。已经安排技术工程师和你联系发送了最新的安装程序。
但是我在纬地凯发app下载主页上下载的最新安装程序“hintcadv60_110525dtm.rar”,人行道高程和中桩高程标注还是一个图层呢,能不能给我邮箱(88067502@qq.com)发一个最新安装程序。谢谢。
另外发现个小问题:绘图模板(成都)(网格)等(其它的我没逐个查看,你们自己核实吧),标签模板'aw=' $2([tfar])与'at= ' $2([wfar])弄反了!望核实。
你好!
横断面高程分层标注的功能已经在最新版本中更新,但是该版本目前还没有在网站上正式发布,待随后进一步完善后我们将会在网站正式发布。现在只是针对需要该功能的正式用户通过邮件或网络发送新程序。已经安排技术工程师给你发送了新版程序,重新安装后即可进行横断面高程分层标注。
感谢您反馈软件使用中的问题给我们,根据您的反馈我们已经对系统内置的所有横断面绘图模板进行了检查,修改完善后的横断面绘图模板将在后续新版程序中集成。
老师您好
我最近在学习纬地的立交设计,想请教您几种变速车道的设计方法。我看了一些书籍,写的都有点不一样,很让我迷惑。
1,增设辅道的双车道匝道渐变段起点至主线设计中心线的距离以及渐变段起点位于什么位置?
2,增设辅道的双车道匝道渐变段终点至主线设计中心线的距离以及渐变段终点位于什么位置?
3,不设辅道的双车道匝道渐变段起点至主线设计中心线的距离以及渐变段起点位于什么位置?
4,不设辅道的双车道匝道渐变段终点至主线设计中心线的距离以及渐变段终点位于什么位置?
5,单车道匝道的情况又是如何?
6,辅道是如何理解的以及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加设,什么情况下又不需要设置?
希望老师详细解答一下,我在做平面布置的时候需要那些偏置数据,另外您能不能发给我一些立交设计的资料,特别有一本好像叫做互通设计使用手册的书籍,谢谢老师。
你好!
关于互通式立交匝道与主线、匝道与匝道衔接处的具体设计方式和方法,不同的单位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原则上满足规范所要求的我们认为都是可行的。规范并未要求统一必须怎么做的。多种设计习惯和方式,纬地软件均都可以支持和实现的。
关于上面的衔接设计,你可以从纬地凯发app下载的技术支持网站中下载实例项目,其中有项目数据、生成的图形等等,均可以参考的。也可找来一些项目的设计图纸参考吧。包括偏置值等细节问题。
上面你问到的几点在原《规范》送审稿和《路线设计细则》送审稿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和图示的,请你参考吧。
郭工,你好,麻烦你个问题,我最近在学习超高文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超高缓和段计算公式l=b*i/p这个公式中的b到底应该怎么取,有些书中讲的是旋转轴到行车道外侧路缘带的宽度,而路线设计细则中(总校稿)中讲的是旋转轴到硬路肩外侧边缘的宽度。那我们设计时究竟该取到哪一点?如果是到路缘带边缘的话,那么就没有考虑外侧硬路肩的超高啊,相当于它还是维持原来向外侧倾斜的坡度,没有单独给它设置过渡段那么硬路肩的超高是怎么过度到和行车道一样的。路线设计细则中的比较好理解,但是我看到的纬地生成的超高文件好像和取到硬路肩边缘算出来的值相差比较大。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处理了,希望郭工能给解答一下,谢谢了。
你好!
关于超高计算公式的b值计算以及硬路肩超高在此前回复中已经多次讨论过的,你有时间可以搜索“超高过渡”关键字查看一下以前的回复,你所说的计算差异估计就是在b值取值上不同吧。硬路肩一般是和行车道同坡的,即使略有不同也是在超高过渡之前的抬肩过程完成过渡,然后随行车道一起进行超高过渡,硬路肩至最大超高横坡5%时停止超高,此时行车道继续超高旋转至全超高横坡,这和目前发布实施的路线规范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另外,关于你说的设计细则总校稿中的相关规定并不属于正式发布实施的内容,在后来的审定稿中也取消了这样的规定。